•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网站首页 > 教育资讯 > 县区动态

泾县:为贫困家庭呵护希望

作者:黄慧 发布时间:2020-07-29 16:43 信息来源:安徽青年报 访问次数: 字体大小:

      自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泾县始终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义务教育有保障的决策部署,打出资助“组合拳”,唱响扶贫“主题曲”,着力抓好教育精准扶贫,竭力阻止贫困代际传递,取得了良好成效,让更多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兜底线: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失学

  “读书,可能是他们唯一一个能走出大山的机会”。王伯全是泾县教育体育局学生资助处主任,此前他在农村中学任教24年:“我是农村走出来的,我深知农村孩子的苦。现在农村的教育环境与以前完全不同了,再也不用牺牲一个孩子去成全另一个孩子的学业。”
  泾县总人口36万,其中农业人口27.71万人。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学校95个,在校学生2.790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391人。
  自2016年以来,泾县累计共发放教育资助资金6228万元,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5953万人。其中,学前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共资助1021人,资助金额101.43万元;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补助6788人,补助金额669.9775万元;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共资助3420人,资助金额689.65万元;中职免学费1.4724万人,免学费金额4766.298万元。与此同时,本着“应贷尽贷,方便群众,服务学生”的原则,平稳、有序地开展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工作,截至目前,共受理、发放2479人,发放助学贷款总金额5313.42万元。
  “有很多特殊的家庭,他们不是建档立卡贫困户,但仍旧有经济困难,他们的孩子也是我们关注的对象。我们每年都要去各个企业筹资,尽可能多地扩大帮扶的范围。”王伯全说。自2016年开始,泾县统筹规划,县内各职能部门通力协作,通过政府筹资,并争取企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捐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320余万元,共资助新入学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1124人,资助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大学新生入学。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庆峰是泾县人,他已经连续八年资助家乡的教育事业。
  谈起教育扶贫工作的规划,王伯全用了九个字:“把好事做好,用心去做。”该县秉承“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严格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政策和措施,规范教育资助程序,坚持“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聚焦一个目标”,突出“两个重点”,落实“八项措施”,打好资助“组合拳”,唱响扶贫“主题曲”,严格按照时间节点,全面完成各学段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任务,做到“精准资助”“学段全覆盖,标准最高档,对象无遗漏,项目可叠加,结果可查询”,扎实抓好教育扶贫工作。“上学路上不落一人,这是我们的承诺,也是我这辈子从事教育事业最大的安慰”。

抓重点:留守儿童服务中心让爱不再遥远

  “从现在开始,我既是你们的老班,也是你们的老爸。”泾县稼祥中学留守儿童服务中心2010级胡同学回忆道,“当时大家一下子愣住了,四下一片寂静,转瞬响起雷鸣般的掌声。莘国荣老师这一句话驱散了我们这些留守儿童心中的阴霾,让我们感觉到了家的温馨。”
  泾县稼祥中学创办于1994年,是一所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名字命名的市级示范学校,是一所保留着高中建制的初中学校。该校现有49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500余人。2006年,泾县教育局批准成立了面向全县招收留守儿童的托教中心,利用该校停招后闲置的教育资源实施寄宿制教育。200910月,县教育局依托该校教育资源成立了泾县留守儿童服务中心。该中心目前10个班寄宿生531人,占全校学生总数的21%
  留守儿童基本来自农村,贫困户和单亲家庭较多,经济和精神双拮据。该校重点围绕“两不愁三保障”开展大排查,一方面做到“两个双”,精准识别线上、线下双对比,不让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因贫失学;另一方面做到“三个及时”(及时足额发放资助金,及时发放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告知单,及时维护好全国学生资助和省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管理系统)。自2016年以来,该校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2106人次,共发放扶贫资金128.125万元,其中资助贫困寄宿生1460人次,共计91.25万元。
  “物质脱贫”的同时,该中心更注重“情感脱贫”。在学生入学前及入学后,每年进行心理测试,并保留数据进行比对;通过急救演练、体检、微量元素检测,保障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省、市、县各级公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及省内外各高校多次到该校调研,并赠与慰问金和学习生活用品。企业家和爱心人士通过捐助高科技产品等方式,改善该中心的硬件设备,提升综合实力。
  既承担教学任务,又履行“代理家长”的职责,这让莘国荣很劳累:“但是已经毕业的读高中的学生们每周末都回来看看我们,想到曾经拘谨的黄爱月能够站在教育部的演讲台上,想到从未走出大山的汪慧泳能够进入北京大学学习,我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让亲情不再断层,让爱不再遥远,是该中心每一位教师的信念。

为留守儿童过端午节


扶志气:扶贫先扶志 育人先育心

  在泾县中学,每一位受资助的学生都有一张“成长卡”,“成长卡”记录着学生的学习成绩、服务班级、参加活动、获得荣誉等信息,记录着学生受资助后每一步的成长足迹。
  该校在对受资助学生的跟踪调查中发现,受到资助的学生在班级表现、学业进步和心理上基本可以归类为三种情况:一是努力学习、乐观积极,常怀感恩之心,乐于为班级奉献自我;二是学习努力程度一般,偶尔参加学校活动,不能主动为班级服务;三是行为懒散,学习不努力,在班级综合表现不太好,认为能享受到资助是天经地义的事。“第二种和第三种情况的出现说明资助育人的目标达成率不够,享受了国家资助政策的学生并没有在受资助的过程中真正受到思想的洗礼、精神上的鼓励和品质上的提升”。该校学生资助中心主任汤筱敏说:“把‘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培养全面发展的人。”高二学生安旭承担了班级的锁门、开门工作,风雨无阻,每天都是第一个到校、最后一个离校,同学们推荐他为乐于奉献“文明服务之星”和校“美德少年”。高一学生李桂兰是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由年老体弱的父亲带大,她在班级担任课代表,性格乐观阳光,从成长卡上能看到班主任对她的评价“乐于助人,乐观向上,你像太阳传递温暖”。资助成长卡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他们获得的并不仅仅只是一份奖助学金,它所蕴涵的是一份爱心、一份期望,更是一份责任。
  受到资助的学生进入大学之后,不约而同用书信表达出对母校、对家乡的感恩之情。该校学生资助部门借此契机对全体在校生进行感恩励志教育,开展2017届受资助优秀高中毕业生书信系列学习活动,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选出20封信件编辑成册分发到各班,全校每位受到资助的学生人手一份;其次,通过校园广播展播书信,优秀毕业生的感人事迹和励志成才的经历通过广播在校园内回荡;最后,由校领导班子精选出后雅珺的长信,用展板展出并印发到每位学生手中,各班组织召开主题班会。


受资助学生成长卡



强能力:让职业教育成为脱贫致富的“发动机”

  “孩子,家里没钱,你要是不愿意读书,就跟你爸一起去打工吧”。叶刚是宣城工业学校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父母都在外地打工,与爷爷一起生活。毕业后经学校推荐到合作企业工作,实习期间工资4500元左右,目前已就业两年。“如果不是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我可能早就听了爷爷的劝说过着迷茫的生活,而现在我可以以一技之长改变家庭的经济条件了”。
  宣城工业学校是一所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全部是农村户口或县镇非农户口,按照国家资助政策,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学生均符合免学费条件。2019年春季免学费2810人,资助金额419.76万元;秋季免学费2840人,资助金额421.92万元。2020年春季免学费2781人,资助金额417.96万元。此外,非涉农专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高一、高二非涉农专业在籍在校学生的15%)也能享受国家助学金。2019年春季国家助学金资助622人,资助资金62.1万元;秋季国家助学金资助625人,资助资金62.46万元。2020年春季国家助学金资助670人,资助资金67万元。 
  该校秉承“让每一位学生都出彩”的办学理念,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和订单培养的人才模式,其就业率高达98%以上,同时也助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成为了“职教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典型案例。
  该校依据国家政策,高一、高二涉农专业在籍在校的学生享受国家助学金,“初中的时候成绩不好,对学习没有兴趣,到宣城工业学校后,老师经常组织座谈会,向我们详细阐述国家的资助政策和个人未来的发展方向”。马超是2017级种植2班毕业生,他所在班所有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部考取本科。副校长洪小龙介绍道:“我们学校实行升学和就业双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会让任何一个学生在贫困中迷失方向。”在2020年的分类招生考试中,该校共有428人参加,全部被录取,其中200人考取本科院校,录取人数在同类学校中排名第三、全省第五。该校2006年开展了“百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在走访中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一手材料。洪小龙表示:“学校已经为所有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预申请了大学的贫困补助,且会持续关怀已经毕业的学生,他们的成长、成才是我们最大的骄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