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教体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体育方针政策,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体育改革,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省政府对市政府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教育发展(3分)和体育事业发展(0.5分)两项考核任务均已基本完成。绩溪县获“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称号,是全省首批获得该称号的三个县之一;广德市率先争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职业教育改革成效明显,被省政府督查激励。
一、主要工作完成情况
(一)党的领导全面加强
一是持续强化理论武装。把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首要任务,每月至少召开1次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会议,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重要论述精神。积极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把“四史”等内容有机融入学科教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二是不断夯实基层党建。扎实开展基层党建提质增效活动,制定基层党建工作“三个清单”,将党建工作分解细化成32项具体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小学校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持续推动党的组织和工作有效覆盖。加强教体系统意识形态学校主阵地建设,扎实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三是广泛开展系列活动。开展庆祝建党101周年“三提五促”系列活动,即组织开展一次党章党规党纪知识竞赛,讲一次专题党课,开展“两优一先”评选表彰、重温入党誓词、书记大比武、走访慰问、志愿服务等活动,教育引导全市教体系统党员干部落实“一改两为五做到”要求,进一步提振精气神。
(二)教育发展提质增速
1.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一是提高公办园覆盖率。2022年全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园12所,投入资金13924万元,新增公办学位2940个;10所民办幼儿园转制为优质公办幼儿园分园,秋季学期招收2804名幼儿。全市现有幼儿园398所、在园幼儿70696人,其中公办园179所、在园幼儿39393人,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到55.72%,实现50%以上的预定目标;中心城区7所小区配套幼儿园建成后全部办成公办园,中心城区公办园学位占比达到70%。二是提高生均经费拨款标准。从2022年春季学期起,全市公办园生均拨款经费标准翻番,提高到不低于1000元/生·年(省定标准为600元/生·年),普惠性民办园提高到不低于400元/生·年,所需资金纳入同级财政公共预算给予保障,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属地原则,对提供延时服务的幼儿园按300元/生·年标准予以财政补贴。三是提高学前教育办学水平。制定实施宣城市“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宁国市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加大推进力度,争取接受省级评估;推进优质公办园和普惠性民办园集团化办园,全市组建幼儿教育集团13个;全面推进幼小衔接,切实提高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坚决纠正超前学习、拔苗助长等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行为。
2.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一是优化义务教育结构。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决策部署,全面优化义务教育结构,坚持统筹谋划、分类施策,工作推进平稳有序,按时完成目标任务。二是推进学校建设。编制《宣城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2020-2030年)》,规划新增76所中小学幼儿园。2022年,全市新建、改扩建中小学校8所,新增学位9300个;完成校舍维修改造类建设项目141个、面积21.38万平方米;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计划完成土建项目21个、面积4.46万平方米。三是整合城乡资源。积极发挥“名校强校领头雁”作用,深化教育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构建城乡学校发展共同体。全市成立中小学教育集团25个,覆盖师生数占全市总数的35%。推动各县市区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及时调整乡村学校布局规划,秋季开学全市撤销8个教学点,完成9所农村小规模初中学校与小学的合并。四是积极争创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指导广德市完成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级自评,组织开展市级复核并指导抓好问题整改,做好省级评估准备。其他县市区对照标准,夯实创建基础,确保2027年前实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全覆盖。五是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紧盯“义务教育有保障”核心指标,全市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无因疫因灾因贫失学辍学。统筹推进各学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2022年,累计资助各学段学生39588人次,资金7491.28万元。在全省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推进会上,市教体局作典型发言。六是发展提升特殊教育。争取中央转移支付资金135.8万元,改善3所薄弱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提升9所普通学校资源教室设置水平,进一步扩大特殊教育资源和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保障能力。开展春、秋两期残疾儿童受教育情况定期核查,“一人一案”做好入学安置工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8.66%)。
3.高中教育提质发展。一是提升县中办学水平。召开全市普通高中教学工作会议,制定实施“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进深化招生管理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及改善县中办学薄弱条件。二是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大班额消除工作长效机制,6月底完成在校生大班额消除任务。秋季学期,全市普通高中总班级数791个,无大班额,治理成果有效巩固。三是推进高考综合改革。举办宣城市2022年“新课程、新教材、新高考”高中教育管理者高级研修班,培训高中校长教师187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组织参加全国基础教育质量评价改革专题培训班;加强3所省级新课改示范校建设,5所县中申报省属高校县中托管帮扶项目;全市普通高中2021级260个班级选课走班已全部实施,学生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4.职业教育创新发展。一是加强顶层设计。认真落实栗战书委员长到宣城调研职业教育重要讲话精神,印发《中共宣城市委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制定《宣城市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要求,为推动我市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二是深化产教融合。启动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工作,遴选10家企业进行培育;部署启动第二批现代学徒制项目实施工作,遴选第二批市级现代学徒制项目实施单位8个,实现中职学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全覆盖;组织第五批1+X证书制度试点,6所学校新增10项证书。三是改善办学条件。全市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整改工作已全部完成,实现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全面达标。对全市中职学校办学条件不达标整改情况“回头看”,进一步巩固提升整改成果。在全省中职学校达标示范建设中,我市7所学校被认定为合格中职学校,1所中职学校被认定为安徽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四是提升办学质量。举办第14届全市中职学校学生技能大赛,共有8大类29个赛项374名选手参赛。参加全国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宣城市工业学校“网络搭建与应用”和“虚拟现实(VR)制作与应用”两个赛项分别获得团体二等奖和三等奖,安徽材料工程学校“蔬菜嫁接”赛项获得个人赛三等奖。2022年安徽省中等职业教育省级教学成果奖评选中,我市获得特等奖1个、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且有两项成果被推荐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5.高等教育稳步发展。一是支持合工大宣城校区建设发展。印发《关于落实支持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人才发展政策措施的实施办法》;完成合工大宣城校区文理楼、生化楼和电子电子楼建设工作;宣城校区本科生招生规模每年稳定在2500名左右。二是支持宣城职院创建职业技术大学。印发《宣城市职业教育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集中力量将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成为安徽省地方技能型高水平大学,争创国家“双高计划”学校和专业群;以宣城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争创宣城职业技术大学,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三)教育改革成效明显
1.“五大行动”落地见效。一是坚持德育铸魂。常态化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和党史学习教育,打造50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示范课、137节优秀党史微课,依托8个红色研学实践基地、32个研学基地,17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作用,组织20余万名学生开展“追寻红色足迹”活动。二是坚持智育提质。实施全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项目培育,遴选推荐11项学科教科研材料申报2022年基础教育省级成果奖,9项入围,4项即将申报国家级成果奖。开展“教研校校行”系列活动,举办两届全市作业设计大赛。三是坚持体教融合。强化艺体活动在学校工作中的比重,全市中小学开齐开足上好体育课程,每天安排25-30分钟的大课间阳光体育活动。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建设,全市现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40所、“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12所、“全国手球传统学校”2所、“省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19所和“市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62所。四是坚持美育熏陶。深入挖掘宣城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徽剧、宣纸、皮影戏、等非遗引入校园,植入课堂,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美育格局。在全省率先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26所学校成为市级传承学校,9所学校入选全省首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2所学校入选全国第二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宁国市申报“五大行动”省级实验区。五是坚持劳动促进。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素养纳入综合评价体系,多途径推动落实劳动教育。全市建立50个左右市级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作用每年分批次组织中小学生集中开展为期5天的劳动实践活动。
2.“双减”工作取得实效。一是校内提质。制定《校内提质减负30条贯彻落实办法》,紧扣课堂教学、作业与考试、课后服务关键环节,做强做优学校主阵地,让学生回归校园、全面发展。全市中小学课后服务稳步由“全覆盖”向“上水平”迈进,各校“一校一策”实施基础服务和个性化服务,在作业辅导的基础上,开展校内社团、兴趣小组活动264项,引进287名校外教师开展73个课程。秋季学期起推广应用信息化平台管理,学生参与率保持在98%以上,教师参与率达95%,较上一年提升2.37个百分点。二是校外减负。“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学科类培训机构骤减,由“双减”前的282所压减为11所,压减96.1%;参加学科类培训学生明显减少,由“双减”前约2.55万人减少到约3500人,下降86.27%;学科类培训时间大幅压缩,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不得组织学科类培训,周一至周五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30;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标准降低,坚持公益属性,实行政府指导价,规定收费标准最高为49.5元/课时,有效减轻家庭教育支出负担。
3.教育信息化步伐加快。2022年,实施智慧学校建设达标提升项目,极大地提升了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全市共建设乡村智慧学校79所,教学点智慧学校19所,城镇智慧学校177所,实现了全市公办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教师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升,智慧课堂等先进教学方式应用步入常态化阶段。市级智慧教育云平台已上线,并在全省率先入驻皖事通,为全市广大师生提供教育公共服务。
(四)三个行动深入民心
1.“安心托幼”行动。在大力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的基础上,聚焦“接娃难”问题,积极推进幼儿园延时服务。2022年秋季学期开学以来,全市398所幼儿园实现延时服务全覆盖,参与服务幼儿3.3万人,参与率达47%。“安心托幼”五项监测指标(新增公办园学位、新增托位、示范性托育服务机构、公立医院托育点、县级公办独立托育服务机构)均100%完成。8月31日,宣城市在全省安心托幼工作推进会上做典型经验交流。
2.“快乐健身”行动。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城市新建居住区、乡镇行政村体育设施建设实现全覆盖,健身步道体系建设逐步完善,5分钟、10分钟、15分钟健身圈已初步形成。全市完成居住小区健身设施维修改造提升和配建249个(目标数241个)、完成率103%;完成行政村健身设施维修改造提升434个(目标数417个)、完成率104%;完成体育项目培训6.12万人次(目标数4.10万人次)、完成率149%;完成参加赛事活动人数24.68万人次(目标数20.48万人次)、完成率121%。
3.“老有所学”行动。开创性提出教体结合、部门联动的推进方式,提倡“广场变学堂”“餐桌变课桌”,选择部分条件成熟的乡镇试点设立老年大学分校,并积极向有条件的行政村延伸设立教学点。全市已建成883所老年大学(学校、教学点),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老年教育体系初步建立。“老有所学”行动新增学习人数2.05万人,完成率139.48%;参与学习活动老年人总数14.92万人,完成率178.26%;招聘老年大学(学校)工作人员31人,完成率129.16% 。“老有所学”行动综合排名全省靠前。
(五)优先发展保障有力
1.加大教育投入落实经费保障。一是保持“两个只增不减”。2022年,全市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约45.66亿元,较上年43.42亿元增长2.24亿元,增幅为5.17%。积极争取上级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全年共争取8类教育转移支付资金4.46亿元,较去年的4.23亿元增长0.23亿元,增幅5.32%;争取补充县区财力专项资金用于教育2.98亿元,占全市专项资金总额的62.93%,超过省定用于教育比例不低于25%的要求。二是落实教师工资待遇。全市七个县(市、区)均建立保障义务教育教师工资的长效机制,完善了与当地公务员工资同步调整、同步发放的联动机制,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政策落实到位,持续贯彻落实农村教师待遇保障。
2.维持平安稳定筑牢安全保障。一是守牢安全底线。牢固树牢底线思维和红线意识,时刻把广大师生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常态化落实校园疫情防控措施。二是确保考试安全。高中考等考务组织工作平稳有序,考试防疫扎实有力,全年考试实现“零失误、零差错”的目标。三是推进“三防”建设。各地各校持续巩固提升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成果,强化校园“三防”建设,开展隐患大起底大排查大整改“百日行动”,排查化解涉校涉生矛盾纠纷,消除各类安全隐患。四是狠抓食品安全。全市推广中小学午餐服务,中心城区6所学校进行配餐服务试点。积极推进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工程,全市632家中小学、幼儿园食堂,100%建成“视频厨房”,其中576家实现“互联网+视频厨房”监管模式,全面落实集中用餐陪餐。五是加强安全教育。组织全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广泛开展防欺凌、防溺水、交通、消防、毒品等方面的安全教育,深入开展国家安全教育、防邪教渗透教育等。
3.实施人才兴教强化师资保障。一是建立引育机制。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下,出台《宣城市教育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办法》,助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激励与管理并行的原则,印发《关于明确宣城市教育人才薪酬补贴奖励有关事项的通知》,对高层次教育人才享受薪酬补贴等激励政策实行申报评估制,以更好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我市教育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二是拓宽招聘渠道。2022年,通过公开招聘、人才引进、安置公费师范生等渠道,新补充中小学、幼儿园教师630人,其中面向教育部直属师范高校、双一流高校、省内外重点师范高校人才引进新任教师117人。三是突出名师效应。通过名师工作室、示范课、研讨课等载体和手段,发挥好骨干教师的“传帮带”和“排头兵”作用。今年全市推荐国家特殊支持计划、省名师名校长“双培计划”等高层次人才3人,安徽省第九批特支计划教学名师名校长5人。
(六)体育强市扎实推进
一是全民健身蔚然成风。全面完成“15分钟健身圈”144项体育设施建设任务。组织开展6.10纪念毛泽东“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题词、“8.8全民健身日”、“九九重阳节”等主题活动20余场,举办篮球、足球、气排球、乒乓球、羽毛球、围棋、跆拳道等体育赛事活动300余场,全市超20万人次参加各项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奔跑吧·少年”儿童青少年主题健身活动,举办全市青少年体育赛事9项,参赛运动员超3000人次。
二是十五运会成绩突出。积极备战省十五运会,制定《宣城市参加省级及以上体育赛事奖励办法》,组织1002人的体育代表团参加安徽省第十五届运动会,我市现场共获得金牌61.5枚、银牌39枚、铜牌32枚,金牌总数位列全省第六位,取得我市体育代表团参加省运会历史最好成绩。
三是体育产业不断壮大。全市现有各类体育产业企业200多家,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4个,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汽车自驾游运动营地2个。“徽杭古道”连续10年获全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皖南川藏线”连续2年获全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安徽唯一。2022年全市体育产业领域投资达4.5亿元。
二、存在的短板和不足
我市教育体育事业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还存在一些短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教育发展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城乡、区域、校际、之间还存在不同差距,发展水平与“沪苏浙”等发达地区差距还较大;体育强市建设还需进一步夯实基础、提升水平,体教融合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三、2023年重点工作安排
2023年,市教体局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体育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体育方针政策,认真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紧紧围绕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体育强市建设。
1.不断加强党的建设。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在全市教体系统开展“大学习、大宣讲、大落实”活动。贯彻落实《关于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的意见(试行)》,全面加强基层学校党组织建设,强化教体系统意识形态学校主阵地建设。
2.继续加大教育投入。按照《安徽省2022-2030年加大财政教育投入实施方案》下达的财政教育投入计划,严格落实财政教育投入“两个只增不减”,提高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
3.全面实施“五大行动”。坚持德育为先、智育提质,健全完善现代学校美育体系、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深化“体教融合”,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育人新格局。
4.全力发展基础教育。实施“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强化学前教育普惠发展。统筹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实施“十四五”县域普通高中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推进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
5.大力提升职教水平。继续开展中职学校达标示范建设,争创安徽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推进高职专业学院和高职中专分校建设。落实产教融合考核引导政策,大力培养紧缺专业人才,服务我市重点产业发展。
6.深入推进教育改革。推进幼儿园教育改革,提升“双减”工作水平,推进普通高中“三新”改革、义务教育“双新”改革。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大力推进“互联网+教育”。
7.巩固提升特殊教育。推进融合教育,加快发展非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巩固拓展特殊教育普及成果。健全完善特殊群体学生关爱体系,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难儿童的教育关爱。
8.持续办好民生实事。全市新建幼儿园12所、中小学7所。推广中小学午餐服务,加强学校食堂和食品安全管理。加快推进“15分钟健身圈”建设。加快市老年大学建设,整合现有资源,推进老年学校(教学点)建设。
9.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扎实开展师德主题教育和教师专业培训,加强师德师风师能建设。建立健全并严格落实人才激励机制。推进“县管校聘”、校长职级制和郎溪县“三权”管理改革。
10.推进体育强市建设。举办宣城市第三届运动会。加强市体校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举办和承办国际国内品牌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