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市教体局> 新闻发布> 发布实录
索引号: 113417000032447564/202209-00059 组配分类: 发布实录
发布机构: 市教育体育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非凡的成就·宣城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9-17
索引号: 113417000032447564/202209-00059
组配分类: 发布实录
发布机构: 市教育体育局
主题分类: 综合政务
名称: “非凡的成就·宣城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9-17
“非凡的成就·宣城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五场)
发布时间:2022-09-17 15:26 来源:市教育体育局 浏览次数: 字体:[ ]

发布日期:2022年09月06日

发布会嘉宾: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云子先生,市教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堂宣先生,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佘敦宇先生,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超纲先生

发布会地点:新闻发布厅(敬亭阁二楼)

主办单位:市政府新闻办、市政务公开办

发布简介: 主持人: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中共宣城市委宣传部举行“非凡的成就·宣城这十年”系...

主持人:各位新闻媒体朋友:为迎接党的二十大召开,中共宣城市委宣传部举行“非凡的成就·宣城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集中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推动宣城各项事业在新时代10年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本场是系列新闻发布会的第五场——宣城市推进民生事业、增进民生福祉专场,我们特别邀请到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杨云子先生,市教体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堂宣先生,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副主任佘敦宇先生,市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超纲先生,分别介绍相关方面主要进展和成就,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首先,有请杨局长作介绍。


杨云子: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人社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民生为本、人才优先”工作主线,以“天地人和”为重点,以“双服双争”为导向,努力在服务高质量发展和保障改善民生中展现新作为,不断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就业创业工作获得省政府督查激励,市劳动保障监察支队被人社部评为“全国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突出成绩单位”,被人社部劳动保障监察局授予“扶贫工作优秀组织单位”,农民工工资支付考核工作多次获全省A级,1人被评为全国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工作先进个人,宣城市人社综合服务窗口被评为全国人社系统优质服务窗口。

一、筑牢“民生之本”,就业局势稳中向好

一是就业政策稳步落实。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形成“1+N”就业工作格局。全面落实社保费免减缓、创业补贴、技能培训等稳保就业政策。十年来,城镇新增就业超过45万人,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8.6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1.5万人,投入就业补助资金5.8亿元。二是就业质量稳步提高。聚焦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扎实开展“四进一促稳就业”、就业促进暖民心行动,推广“三公里”就业圈建设,开展保障企业用工八大行动、百名人社服务专员进企业等活动,解决企业用工难题。十年来,开发公益性岗位1.2万个,提供就业见习岗位超过2.5万个。开展招聘会640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236.61万余个,实现就业15.08万人。“三公里”就业圈已实现98个城市社区全覆盖,并延伸到71个乡镇社区(村),平台入驻经营实体4642家,发布岗位7936个,登记求职者15680人。三是创业成效稳步提升。坚持“政策扶持、培训引领、以赛聚才、载体建设、科技创新”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打造“创业在宣·城邀你来”创业品牌。现已建立1家省级青年创业园、6家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5家市级创业示范基地。十年来,开展创业培训41426人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34.06亿元,发放创业金币4839万个。四是就业扶贫稳步发力。深入推进“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模式,加强就业扶贫车间等载体建设,保障贫困劳动力参加技能培训,深入开展“三送一交心”活动,2016年以来,全市累计帮扶贫困劳动者就业达8.6万人,建设就业帮扶车间20家,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4447个,安置脱贫人口4296人。

二、厚植“民生之依”,社保体系更加完善

一是制度体系日趋完善。严格执行省级统筹政策规定,企业养老保险实现基金省级统收统支,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工作作为全省唯一地级市代表顺利通过了人社部的实地验收;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逐步建立了全市统一、城乡一体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失业保险金标准正常调整机制,工伤认定和工伤鉴定工作依法开展,工伤保险基金调剂金制度建立,在全省率先创新建立补充工伤保险制度。二是保障范围持续扩大。截至2022年7月底,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82.93万人、31.09万人、43.43万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实现“18连涨”,各项社会保险待遇按时足额发放率始终保持100%。三是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升。我市三代社保卡发行已超100万张,覆盖率居全省前列。在政务服务“一卡通办”、待遇补贴“一卡通领”、便民服务“一卡通用”、交通出行“一卡通行”、文化体验“一卡通享”等方面实现了191个场景应用,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一站式社保卡服务网点347个、社保自助服务终端812台,为群众提供便利+福利的优质服务。

三、把牢“民生之重”,人才队伍活力迸发

一是人才政策不断优化。先后牵头起草,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人才集聚推动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八条措施》、《宣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贯彻支持技工大省建设若干政策的实施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人才政策。会同市委组织部等部门实施“青云计划”,升级“宛陵英才”“宛陵工匠”“宛陵栋梁”“宛陵名家”等重点人才计划,优化培养措施,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人才队伍持续壮大。专业技术人才从6.7万增长到目前的13.1万,年均增长超过10%。建立了省级以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9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70人,省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产业领军人才95人,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1人,“宛陵优才卡”持有者177人。技能人才达25万人,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10万余人次。我市高技能人才在国家级、省级赛事多次荣获佳绩。三是人事管理水平持续提升。不断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县以下事业单位管理岗位职员等级晋升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顺利实施。

四、守护“民生之安”,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一是劳动关系格局基本形成。劳动关系协调机制逐步健全,

劳动关系双方自主协商、社会三方协调、政府依法调整的劳动关系格局基本形成。全市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和谐劳动关系综合试验区建设实现全覆盖。二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不断健全。着力加强仲裁标准化建设,建立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仲裁与法律援助协作机制,实行仲裁员网络调解包案制度。仲裁结案率达98%以上,调解率78%以上。三是根治欠薪有力有效。以开展好“根治欠薪”夏季行动和冬季行动为抓手,坚持源头预防与动态监管相结合、日常巡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监察执法与刑事司法相结合,及时打击非法用工和拖欠工资等违法行为。农民工欠薪投诉批次、涉及农民工人数、欠薪涉及金额持续下降。

五、聚力“民生之暖”,行风建设提质增效

持续深化人社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系统行风建

设,在全省率先开展“人社服务快办行动”、率先建设智慧人社,将原来人社36个分散各地的窗口整合成9个窗口,全部入驻政务服务大厅,全面实行人社政务服务综合柜员制,着力清事项、减流程、压时限,实施打包办、提速办、简便办、上门办,实现“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开展“爱心、真心、暖心、恒心”四心人社服务。目前,实现15个企业群众眼里的“一件事”打包办理,30个高频服务事项平均提速73%,实现209项人社服务事项和15个“打包办”事项网上办,30个事项“跨省通办”。提档升级打造人社·银行一体化服务,首批实现20项高频人社服务事项银行“就近办”。在全省率先推行电子劳动合同,数字赋能和谐劳动关系。我市“人社服务快办行动”在全国人社行风建设培训班上作专题介绍,获全省政务服务改革系统创新优秀案例。

主持人:

谢谢杨局长,下面有请张局长作介绍。

张堂宣:

各位媒体朋友们:

大家好!非常感谢社会各界长期以来对宣城教育体育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在此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下面,由我向各位介绍我市这十年教育体育工作的发展成果。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十年来,全市教体系统紧紧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和体育强市的目标任务,立足现实、着眼长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体育方针,深化教育体育改革,奋力谱写教体事业发展新篇章。

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698所,在校学生34.99万人、专任教师2.49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97.75%、小学入学率100%、初中入学率100%、义务教育巩固率101.2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100.03%,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5年,我市成为全国学习型城市第三批成员单位。2016年底全市实现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全覆盖,提前4年完成目标任务。宁国市、宣州区先后获全省“教育强县”称号。2021年,绩溪县全省首批创成县域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县。市教体局先后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全省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等称号。

这十年,我们坚持优先发展,着力下好教育保障“先手棋”

一是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投入由2012年的27.16亿元增至2021年的43.42亿元,增幅59.87%。2012年至2021年,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投入共计378.54亿元。二是持续加快学校建设。全市新建公办幼儿园165所、改扩建224所,新增学位5.4万余个;建设中小学57所,增加学位9万余个。中心城区在连续实施三个《市区中小学幼儿园建设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基础上,制定《宣城市中心城区中小学幼儿园布点规划(2020-2030年)》,到2030年,中心城区学校保有量196所、学位保有量17万余个,其中新增学校 76所。在满足中心城区2030年需求的基础上还能为2035年的需求留有一定空间。三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全市中小学宽带接入率、校园网建成率、班级多媒体建成率均达到100%,在全省率先实现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带宽达200M及以上。7个县市区均建成教育专网,建有录播教室131间,校园电视台7间、数字化实验室23间、创新实验室19间。2021年,启动智慧学校建设达标提升项目,投资总额3.58亿。全市共建设乡村智慧学校79所,教学点智慧学校19所,城镇智慧学校177所,实现了全市公办中小学智慧学校建设全覆盖,智慧课堂等先进教学方式应用步入常态化阶段。市级智慧教育云平台已上线,并在全省率先入驻“皖事通”,为全市广大师生提供教育公共服务。我市教育信息化已步入全省前列。

这十年,我们聚焦立德树人,牢固树立德育为先“风向标”

全市现有全国文明校园4所、省文明校园8所,创建全国文明校园先进学校10所、全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单位1个。5所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示范学校,11所全国中小学国防教育特色学校,5所全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在国内首创小学生综合素质信息化教育评价平台“宣城市未成年人美德在线”,2016年被评为安徽省宣传文化思想创新优秀范例,《中国教育报》《安徽青年报》和安徽电视台专题报道。《宣城市中小学书法教育工作汇报》被教育部评定为全国中小学优秀德育案例。2017年我市荣获“安徽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先进城市”称号。

这十年,我们补齐事业短板,全力奏响协调发展“交响曲”

——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发展。一是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2022年,全市普惠园覆盖率83.08%,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50.02%,较2012年均大幅度增长。二是建立健全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2019年建立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财政拨款制度,从2022年春季学期起,全市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和普惠民办园补助标准翻番,公办园提高到不低于1000元/生·年,普惠性民办园提高到不低于400元/生·年,所需资金纳入同级财政公共预算给予保障,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三是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深化改革。宁国市2016年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实验区(安徽省唯一)。全市对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实施民办公助、公建民营办园体制改革,落实用地、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引导和支持其快速发展。四是实施幼儿园“民转公”。2022年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将10所条件成熟的民办园转为公办园,每园派驻5名以上优秀公办园教师进行管理和充实师资。五是全面实施幼儿园延时服务。今年秋季学期起,实施“安心托幼行动”,全市396所公民办幼儿园将全面实行延时服务。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是优化乡村学校布局。主动顺应城镇化发展趋势,通过“建、撤、并、保”等举措及时调整乡村学校布局规划。“十三五”期间整体搬迁重建9所乡村学校;撤销24所过于分散的乡村初中、小学和教学点;将人口较少的乡镇(社区)初中、小学合并为19所九年一贯制学校;保留一批必要的乡村教学点。二是提升城乡学校办学条件。2014年-2020年,投入资金8.8亿元,实施“全面改薄”和“能力提升”两大工程,全市农村学校硬件条件普遍高于当地其他公用设施。三是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组建中小学教育集团13个,覆盖教师3600余人、学生4.1万余人。郎溪县、旌德县率先实现县域教育集团全覆盖,城乡学校、教师协同发展,实现“一扩一缩”(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省教育厅作为典型案例予以推广。四是全面落实“双减”工作。2021年秋季以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课后服务覆盖率、作业管理、考试管理等11项监测指标全部达到100%;282所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至14所,压减率95.04%。

——普通高中提质发展。一是省级示范普通高中县域全覆盖。全市7个县市区现有普通高中 20所,其中省级示范普通高中8所,在校学生占比59.7%。专任教师2984人,其中正高级教师12人、副高级教师856名;特级教师12人;享受市级以上政府特殊津贴5人;市级学科带头人64人,市级骨干教师122人。二是县中办学条件快速提升。2017年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11所高中学校项目建设任务于2020年4月底提前完成。三是多样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健全完善普通高中自主招生、特长生、分解指标生等多元化录取方式,6所普通高中积极推进艺体特色课程、特色班分层教学建设,多样化特色发展成效明显。宣城中学打造“皖南名校”工程,学校学科竞赛成绩近两年跃居全省前列。四是扎实推进新高考改革。围绕普通高中新教材、新课标、新要求,分层分类组织培训、强化研修,确保新高考综合改革平稳落地。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创建国家中职改革发展示范学校4所、国家级重点1所、省级示范5所,质量提升工程省级示范特色中等职业学校6所。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有14类64个专业158个专业点,基本覆盖全市主导产业。安徽中鼎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7个企业入选省校企合作示范基地。我市选手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上获得奖牌35枚,其中金牌4枚。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参加全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对口招生考试录取率稳定在20%左右,录取比例连续十年位居全省前列。我市7所学校通过安徽省合格中等职业学校(B类)评估,1所学校被认定为安徽省优秀中等职业学校(A类),中职办学条件达标工作位列全省前六,被省政府表彰为“职业教育发展成效明显市”。今年4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栗战书来我市进行职业教育法修订调研,充分肯定了我市职业教育发展成果。

——高等教育稳步发展。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的创办,填补了我市无本科院校的空白,使宣城市一步跨入安徽省除合肥市以外唯一拥有“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和“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城市,本科生招生规模每年稳定在2500名左右。宣城职业技术学院已被列入“安徽省技能型高水平大学”建设培育单位。

这十年,我们紧盯重点任务,坚决打赢教育扶贫“攻坚战”

一是义务教育“一个不少”。紧盯“义务教育有保障”核心指标,扎实开展控辍保学工作,每年组织开展学生返校排查和控辍保学台账核查,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原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儿童少年无因疫因灾因贫失学辍学情况。二是办学条件“一所不差”。2014-2020年,实施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程,投入资金8.8亿元,共维修改造校舍、运动场面积147.4万平方米,图书、实验仪器、音体美器材、“班班通”设备全部达标。三是学生资助“一人不漏”。2012年至2021年,宣城市累计资助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阶段和中等职业学校、普通高中学生50万人次,累计资助金额 7.07亿元。

这十年,我们强化教书育人,全面展现教师队伍“新面貌”

一是师德师风建设常抓不懈。连续开展“守教育初心,担育人使命,做师德表率”“立师德、正师风、强师能”等主题教育活动,正面宣传引导和反面典型教育持续加强,受全国表彰学校集体2个、省级表彰集体4个,受全国表彰教师8人,受省级表彰教师123人次。二是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不断提升。不断推进教师队伍专业化和校(园)长职业化进程,每年市级及以上教师培训均超过2万人次;十年来新补充中小学教师3608人,中小学专任教师中、高级职称达到11476人,占公办中小学专任教师的63%,中高级职称教师成为公办学校骨干力量。三是教师队伍管理改革成效显著。自2017年起,我市全面推进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改革,逐步推广“转事权、放人权、给财权”三权统一改革,激发教师队伍活力。特别是今年5月出台《宣城市教育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办法》,为我市在教育人才引进、教师培养激励、高校毕业生招聘等方面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遵循和依据。

这十年,我们完善基础设施,合力按下体育强市“快进键”

一是群众体育蓬勃发展。体育设施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市建成田径场268个,篮球场馆1080个,足球场240个,乒乓、羽毛球馆28个,游泳场馆26个,全民健身广场49个,健身路径128条,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8个,实现795个农村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市县多品”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常态化,小型活动经常化,大型活动规模化,品牌活动示范化的全民健身格局已初步形成。成功举办全市第一、二届、三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参赛人数超8000人。每年开展市、县、乡、村全民健身体育活动2000余场,直接参与人次达30万,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达105万人。体育社团发展迅速,全市成立体育单项协会168个,培训在线社会体育指导员8000余人。我市6个协会分获国家、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称号,市老体协获安徽省唯一5A级体育协会认定。

二是竞技体育成果丰硕。省运会金牌数由省十二运会的26.5枚增加到省十四运会的65.7枚,金牌榜的位次由省十二运会的第14位上升到省十四运会的第9位。2015年、2016年连续两年承办全国山地自行车冠军赛。2016年承办世界男子排球联赛(中国站)比赛,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全程直播。2017年承办第23届亚洲山地自行车锦标赛暨第9届亚洲青年山地自行车锦标赛。2017年我市被省体育局命名为创建体育强市示范市,2018年、2019年、2021年体育强市考核位列全省前列,并获得“优秀”等次。市体校被省体育局命名为安徽省重点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21年我市橄榄球运动员吴娟参加第32届奥运会女子橄榄球比赛获得第七名(历史最好成绩),参加全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女子橄榄球比赛获得冠军。我市空手道运动员王志伟参加全国第十三届运动会和全国第十四届运动会均获得冠军。

省十五运会激战正酣,截至8月31日,我市代表团现场比赛共获得金牌49枚,预计本届运动会我市代表团金牌数进入全省前八位。

三是体育产业不断壮大。全市各类体育产业企业200多家,国家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4个,全国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个,国家级汽车自驾游运动营地2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6个, 省级体育健身休闲产业示范基地1个,省级体育特色小镇1个,省级体育生态公园2个,省级房车露营地2个,市级体育产业基地37个。其中“徽杭古道”连续10年获全国体育旅游“十佳”精品线路,“皖南川藏线”连续2年获全国体育旅游精品景区,安徽唯一。

2022年,是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的重要一年,站在新起点,踏上新征程,我们将坚定不移地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奋发昂扬的精神状态、扎实进取的工作作风、只争朝夕的拼搏劲头,迎难而上、奋勇争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体育运动健康的需求,为奋力谱写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美好宣城贡献教体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的胜利召开!

主持人:

谢谢张局长,下面有请佘主任作介绍。

佘敦宇:

各位媒体朋友:

大家好!非常荣幸通过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向大家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宣城市卫生健康工作发展成就。首先,我代表宣城市卫生健康委,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卫生健康事业,积极宣传卫生健康工作的新闻界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高度重视下,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贯彻执行新时期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以建设健康宣城为主线,全市卫生健康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健康宣城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决贯彻“外防输入、内防反弹”总策略,统筹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和卫生健康工作发展,全力守护了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健康保障。

十年砥砺奋进,全市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实现预期稳步性增长,群众健康资源供给更加有力。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数由2012年末的1225个增加到1435个,增长率17.1%;其中公立综合性医院由9所(二级甲等8所、二级乙等1所)增加到14所(三级甲等1所,三级综合医院4所),增长率55.6%;每个县市区都建成一所二级甲等中医院。床位数由2012年末的9328张增加到15901张,增长率70.4%;卫生技术人员由10746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4338人、注册护士4249人)增加到17762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6892人、注册护士8125人),增长率65.3%;每万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数由38.46人增加到71.42人,增长率85.7%。

十年创新争先,全市卫生健康事业改革发展取得跨越性突破,群众看病就医服务更加优质。我市争取承担的城市公立医院等国家级改革工作取得重大经验,“提高县域就诊率,严控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等深化综合医改工作经验2次获得国务院办公厅表彰、2次获得省政府办公厅表彰,十余次被省级推荐在全国医改经验交流座谈会、全国医改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作典型经验发言。作为安徽医改的重要组成部分,宣城医改不仅以改革为民利民惠民的实际成绩得到了社会各方面的充分认可,更是用10余年不停步推出20余项创新举措的改革突破为全省、全国医改交出了“宣城实践”的答卷。

十年拼搏实干,全市居民主要健康指标数据呈现持续性改善,群众健康获得感成色更足。2021年全市人均期望寿命79.3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积极稳妥实施“单独两孩”、“全面两孩”和三孩生育政策,全市适度生育水平持续稳定。2021年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7.33/10万,低于国家“两纲”设定指标;婴儿死亡率由2012年的4.72‰下降为1.6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6.56‰下降为3.23‰,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全市居民自我健康管理意识更加主动自觉,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

一是疫情防控工作有力有序。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我市分阶段、分层次、分类别精准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措施,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效,各项防控工作考核均位于全省前列。科学规范做好上海入境来(回)皖人员广德市继续健康观察点工作,做到了“零失误、零感染、零事故”,为全省疫情防控工作贡献了宣城力量。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以来,我们不断完善和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通过采取科学精准、务实有效的防控策略,全市疫情防控总体形势保持平稳。同时,继续推进疫苗接种工作,全市累计接种224.37万人605.25万剂次,全程接种覆盖率88.03% 。

二是健康宣城行动富有成效。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宣城市和宁国市双双创成国家卫生城市,成为安徽省第3个省辖市国家卫生城市,并于2021年顺利通过复审,再获国家卫生城市荣誉称号。我市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县)4个,创成率57.14%;省级卫生县城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创成省级卫生乡镇52个,创成率66.67%;建设市级健康单位438家、健康企业58家、健康社区(村)211个、健康家庭1400户。持续推进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省级以上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覆盖率85.71%。深入推进省级健康县建设,是全省第二个实现创建全覆盖的省辖市。

三是优质医疗资源扩容增量。宣城市人民医院创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填补我市三甲医院空白;宣城市中心医院等4所县级医院被批准设置为三级综合医院,市人民医院改扩建一期、市妇幼保健院等一批重大卫生项目建成,我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共有省级重点特色专科6个、市级52个,建立医疗质量控制中心43个。与此同时,我们深度融入长三角卫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创新开展并建设了36个“长三角名医工作室”建设,通过柔性引进一批长三角地区高层次医疗卫生人才(团队),着力提升全市危急重症救治能力和医疗科技水平。

四是公共卫生服务长足进步。预防为主的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建立健全了以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应急救治和卫生监督为重点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成了市公共卫生检验检测中心、市中心血站血液检测楼等一批公共卫生项目。法定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300/10万以下,近10年内无甲类传染病报告。在全省率先建立全市“120”统一调度指挥平台,并升级建设“智慧急救”系统,实现急救“上车”即“入院”。院前急救网络在全省较早布局向农村延伸并发挥重要作用。血液质量和安全保障能力继续提升,在全省率先出台无偿献血激励办法,连续五个周期蝉联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市。

五是基层卫生能力持续提升。创新开展乡镇卫生院分类管理,乡镇卫生院运行活力全面激发,基本实现“头疼脑热不出村镇、一般疾病不出县市”,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诊疗量占总诊疗量年平均比例达65.1%。基层中医药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在全省创新实施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建设“3120”工程,建成规范化基层中医馆98个、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47个,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传统中医药服务。全市共有乡镇卫生院98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9所,其中4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创建为二级医院,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评为国家百强、5所社区卫生中心被评为省级示范。健康脱贫工程成效明显,如期实现贫困人口“基本医疗有保障”的总体目标。

六是“一老一小”保障网加快织密。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全市共创成17家医养结合示范机构。组织开展敬老爱老评选工作,4人获全国“敬老爱老助老模范人物”,2家机构获国家级“敬老文明号”。做好国家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试点项目工作,4个托育服务设施项目获国家批准。积极探索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和公用场所母婴设施建设工作,配置母婴设施场所68处;出台市级幼儿托育民生工程实施方案,配置托位958个。不断提升妇女儿童保障水平,在全省率先建成市级新生儿疾病筛查中心,市政府已连续7年将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作为市政府十项民生实事予以实施,累计筛查146571人。

主持人:

谢谢佘主任,下面有请徐局长作介绍。

徐超纲:

党的十八大以来,宣城市民政局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按照“保基本、兜底线、救急难、可持续”的总体思路,把“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落实在一件件民生实事里,切实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线,民政服务对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截至7月底,全市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8917人、特困人员14318人。全市暖民心行动老年助餐服务省定工作任务已全部完成。226个共完成248个,完成率109.7%。

一、社会救助领域

近十年来,我市救助保障政策逐渐完善。2016年,我市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进一步发挥社会救助托底线、救急难作用,解决城乡困难群众突发性、紧迫性、临时性生活困难。全市建成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员供养、受灾人员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救助、临时救助等8项社会救助制度,同时延伸拓展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公共事件困难群众急难救助、公益慈善救助、司法救助、困难职工救助、社会力量参与等,形成了“8+1+N”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

近十年来,我市救助保障标准逐年提高。我市建立了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救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逐年提高,2022年城乡低保标准分别达到720元/月.人和705元/月.人,十年增幅2.8倍。2016年,我市完成农村低保标准和扶贫标准“两线合一”,农村低保标准始终高于脱贫收入标准,2.5万建档立卡贫困对象通过低保兜底保障实现稳定脱贫。

近十年来,我市救助保障范围逐步扩大。社会救助政策逐步向低收入人口延伸拓展,将低保边缘家庭中的重度残疾人、重病患者“单人户”纳入低保保障范围;将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覆盖的未成年人年龄从16周岁延长至18周岁,取消临时救助户籍地、居住地申请限制。2021年底,建成全市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推进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和常态化救助帮扶,落实阶梯式救助政策,结合实际,给予兜底救助、专项救助、急难救助和综合救助,逐步实现兜底保障多层次、关爱帮扶全覆盖。

近十年来,我市救助工作机制逐步健全。2014年,建立了宣城市社会救助工作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救助部门协作机制。推行城乡低保经办人员和村(社区)“两委”成员近亲属获得低保备案制度和低保长期末端公示制度,畅通救助申请渠道,主动接受群众监督。2016年,市、县两级建成申请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并投入使用,实现了相关部门间信息互联互通,救助精准度显著提升。2020年,全面完成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乡镇(街道),优化工作流程,将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时限压缩至20个工作日内,极大提升了工作效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二、养老领域

近十年来,我市养老服务设施更健全。全市共有养老机构床位数19150张,增长97%;护理型床位数10233张,增长92%。15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数有44家,内设医务室或护理站的150张床位以上养老机构数为44家,保障机构内失能、半失能人员照护需求。2017年试点农村敬老院建设标准化医务室,2020年实现全覆盖。大力推进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全市95家乡镇街道办事处、96个城市社区均配备了社区养老服务设施;2018年起开展城乡养老服务三级中心建设,分级为老人提供服务,探索形成“15分钟为老服务圈”。积极实施政府购买上门服务,重点为经济困难的失能和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上门服务,2016年在宣州区开展试点,2021年底覆盖1.98万人。2018年启动智慧养老建设,打造“无围墙养老院”,全市共建成6家智慧养老机构。2017年启动省级医养结合综合示范单位创建,截止目前全市已创成17家。

近十年来,我市农村养老保障更完善。我市积极完善老年人生活保障体系,普遍建立高龄津贴、养老服务补贴制度。推动建立农村留守老年人关爱服务体系,2017年在全省首批开展家庭赡养协议签署、落实紧急联系人、完善定期探访制度等三项制度建设,扎实做好1381多名留守老年人的关爱和安全保障工作。推进农村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重点新建或改建了90家农村敬老院,床位已满足兜底保障和建设区域养老服务中心的需求。2018年起连续3年实施农村敬老院改造提升工程,推动形成布局科学、配置均衡、服务完善的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网络。目前全市90家农村敬老已100%与医疗单位签署协议,开通入住老年人就医问诊绿色通道。

近十年来,我市养老机构监管更规范。宣传并贯彻了《养老机构等级划分与评定》《养老机构服务安全基本规范》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划定了养老服务机构的安全“红线”,明确了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基准线”和“等级线”。2017年在全省率先开展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养老机构等级评定体系。目前全市已拥有四星级养老机构1家,三星级养老机构14家,75%的养老机构评定星级。2020年创成省级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培训培养基地1家。2017年起,连续4年开展全国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建立了协调良好的民政、卫健、消防、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机制,消除了养老机构重大风险隐患。推动养老机构综合监管领域相关部门“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养老服务综合监管、智慧监管、效能监管水平显著提升。

近十年来,我市居家养老服务更到位。社区居家养老实现“弯道超车”,已建成7家县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5家街道养老服务指导中心、80家乡镇养老服务指导中心,103个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2020起创建了宣州区团山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宣州区大唐凤凰城养老服务中心、宁国市凤凰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10多家示范性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市、区两级民政部门重点建设市经开区飞彩街道团山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着力构建“党建引领、资源整合、智慧赋能、五社联动、自助互助”的“党建+邻里中心”社区养老服务工作格局。全市8.7万80周岁以上老人享受高龄津贴,1.98万低保、特困等特殊困难老人享受低收入养老服务补贴并全部实现政府购买上门居家养老服务,培育引进宣城禾康、山东青鸟、苏州普康、旌德万家等4家大型居家养老服务组织,聘请了1000多名助老员。2021年开展了312户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2022年将改造495户。2022年在宣州区、绩溪县分别开展100户、30户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启动开展老年助餐服务行动,印发了《宣城市社区老年人助餐点建设试点指导意见》等推动老年助餐服务建设的文件,在全省率先完成暖民心行动老年助餐服务工作任务。

近十年来,我市养老合作发展更开放。2020年以来先后与上海市松江区、浙江省嘉兴市、上海市徐汇区签约开展养老协作。宣城市8家养老机构入选首批长三角异地养老机构名单。宣城市、上海市松江区、浙江省嘉兴市三地联合发布了38家异地养老机构、6家一体化养老实训基地、97家老年旅游推荐景区名单,在促进养老服务市场要素自由流动、推进区域内养老服务标准互认、引导养老服务市场广泛合作等方面取得积极进展。与南京禾康、江苏悦心、江苏福康通等养老公司在居家养老、老年助餐等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出台了《宣城市养老服务机构从业人员培训实施方案》,2020年至2022年,培训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及有从业愿望的劳动者5375人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重心聚焦到保障和服务民生上,发扬为民服务孺子牛、创新发展拓荒牛、艰苦奋斗老黄牛的精神,奋力推进新时代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宣城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贡献力量,以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主持人:

谢谢徐局长!今天的发布会就到这里。感谢四位发布人,也感谢各位记者朋友的参与,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