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市政协2024年第143号提案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08-15 09:35
来源:宣城市教育体育局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王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设宣城市“教育强市”目标的建议》(市政协2024年第143号提案)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党的二十大则更加明确地提出了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要求。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战略意义,充分肯定了新时代教育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格局性变化,对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作出了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随即对教育强省建设作出重要部署。
市委五届五次全会提出了“七个强市”的战略目标和“十一个奋力突破”的具体任务。“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市”“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上奋力突破”为我市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定下了目标、明确了任务。全市教体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强国建设重要论述精神,推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决策部署以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市工作要求在我市落地生根。
(一)持续强化高质量党建引领,把稳教育强市“方向盘”
一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懂弄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工作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作为教体系统党员干部和教师培训的必修课,作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和课堂教学的重要内容。二是持续推进建立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健全发挥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作用的体制机制。三是坚持把党建工作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内容,使教育系统基层党组织成为教书育人的坚强战斗堡垒。
(二)持续构建高质量育人体系,树牢教育强市“风向标”
一是深入实施“五大行动”。坚持德育铸魂,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坚持智育提质,持续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坚持体教融合,持续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坚持美育熏陶,健全完善美育推进机制;坚持劳动促进,多途径推动落实劳动教育。二是大力实施“时代新人铸魂工程”。扎实推进大中小学思政一体化共同体和省级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三是着力构建“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培育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和服务队伍,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和家庭教育支持网络建设,积极构建政府统筹协调、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新格局。
(三)持续发展高质量各类教育,培厚教育强市“营养土”
一是强化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深入实施学前教育促进工程和安心托幼行动,确保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和普惠园覆盖率分别达到70%以上、95%以上。加快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市、区)创建。二是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和资源配置,持续做好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工作,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创建。三是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继续做好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工作,总结推广县中托管帮扶经验做法,整体提升县域普通高中办学水平。探索建设体育高中、艺术高中等特色学校。四是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职业学校办学层次,大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持续实施老有所学行动,推动终身学习。建设市域产教联合体,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四)持续深化高质量教育改革,安装教育强市“助推器”
一是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坚决破除“五唯”思想,统筹推进育人方式、教育评价、教师评价改革。二是巩固提升“双减”成效。健全完善“双减”工作长效机制,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水平,作业设计水平和课后服务水平,巩固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成果。三是稳妥推进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改革后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和选择性考试,持续推动课堂教学转型,促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持续优化。四是推进教育数字化。持续加强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智慧校园建设作用,促进教育教学方式转变,不断加强教师、教育管理者及学生的数字化能力建设。
(五)持续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锻造教育强市“主力军”
一是坚持师德第一标准。全面落实新时代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和从业禁止制度,把师德师风贯穿教师培养培训和日常管理全过程,严把入口关、考核关、监督关、惩处关,落实教师先进典型选树和宣传制度,加大师德违规行为查处和曝光通报力度,坚决清除教师队伍的“害群之马”。二是开展三个专项治理。按照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部署要求,在全市教体系统深入推进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师德师风建设、专家库管理3个专项治理工作,实行清单化、闭环式管理。三是创新培养培训体系。主动融入长三角,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线上+线下”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开展教师培训和跟岗研修,不断提升教师能力水平。大力推行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着力解决教师队伍学科性结构矛盾。四是弘扬尊师重教风尚。完善教师荣誉激励制度和待遇保障机制,不断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让教师成为最受社会尊重和令人羡慕的职业,努力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优秀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
感谢您对推动我市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的宝贵建议,同时也希望您和我们一起,共同为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市贡献力量。
办复类别:A类
公开属性:主动公开
联 系 人: 杨先根
联系电话:3033010
2024年8月15日